产品
采购
企业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6年,我国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力争2025年至2026年,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左右,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 专家表示,电力装备是能源供应和转换的核心基础,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绿色转型意识增强,电力装备行业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稳增长条件良好。《方案》提出的系列目标,既考虑了行业现实基础,又兼顾了未来发展潜力,有助于引导企业合理规划生产和投资,确保电力装备行业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稳定增长,为我国能源供应提供坚实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各项数据正常,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咱们的电压稳了。”在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一处保电值守点,国网阜阳供电公司旧县镇供电所副所长赵修宇紧盯着屏幕上的实时负荷曲线。与往年不同,今年1台60千瓦时的移动式储能装置成了他和同事们最得力的智能“战友”,保障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以往每逢节假日,居民用电高峰叠加农业生产,末端低电压问题尤为突出。得益于这台储能设备的精准调节能力,我们的保电模式从‘被动抢修’转向了‘主动防御’。”赵修宇说,先进电力装备不仅保障了电压质量,也极大减轻了变压器供电压力。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优质高效的电力装备已经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建设持续推进,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实现自主创新;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规模超5亿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批量应用,高温气冷堆四代核电实现商用;光伏N型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吊装。电力装备已成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虽然我国电力装备科技创新水平已大幅提升,但研究分散化、同质化、碎片化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表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加高质量供给。积极开展电力装备产业链共链行动,发挥重点集群带动及链主引领作用,以需求牵引联合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加强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提升电力装备产业链安全韧性和核心竞争力。 精准发力系统统筹 为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与第一轮电力装备稳增长工作相比,此轮《方案》更加注重精准发力和系统统筹,将“需求驱动、以质取胜、结构优化、安全可控”作为核心考量。 在部分领域国内需求承压的情况下,《方案》提出了新的增长点。在需求侧明确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光水一体化基地和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专项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支持一批关键核心产品创新项目,保障装备供给能力,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 在于崇德看来,要围绕国家能源转型重大需求和重点方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柔性直流输电、低频交流输电、数字孪生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新型发电技术、长时储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协同方面,《方案》提出,通过一批水、火、风、光、核及特高压等重大能源工程保障国内需求;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挥好双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全产业链合作,拓展电力装备海外市场。 《方案》还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更加突出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带动量的合理增长。明确不断完善电力装备领域标准体系,通过标准提升带动电线线缆、变压器、电动机等电力装备质量提升和设备更新。 “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电力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升级。”于崇德说。 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结合目前电力装备行业面临的问题,《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 在供给侧,注重提升供给能力。一方面,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一批标志性装备,进一步提升电力装备供给水平。另一方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装备绿色化改造升级,通过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 数字技术进步和应用,正为电力设备市场打开新空间。智能巡检机器人沿既定路线精准穿梭,运维人员通过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对新东直流、金中直流2条通道实现“云端管控”……在南网超高压公司大理局换流站,一批科技装备正以智慧之力全天候守护“西电东送”大动脉。“大理局担负着将澜沧江、金沙江流域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中部输送的使命,科技装备是保障‘西电东送’通道安全、高效、绿色运行的底气。”南网超高压公司大理局生产技术部负责人高雨杰表示。 在需求侧,《方案》明确,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稳定电力装备需求。稳步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推进水电工程及沿海核电建设等。引导企业有序布局,拓展新兴市场,拓宽电力装备海外市场渠道。 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方案》提出,发挥首台(套)政策体系作用,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通过标准提升带动装备质量提升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发挥重点集群带动及链主引领作用,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副主任果岩表示,电力装备行业积极拥抱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将继续引领全球,支撑我国在世界能源装备格局中的领先地位。(记者 王轶辰)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5-10-20 10:39:22 阅读量:0
国家统计局10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继续两个月持平。 国际油价下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8.6%。环比下降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8%,环比下降0.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2%,环比下降0.4%;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7.9%,环比下降0.2%。 9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其中,化工原料类价格同比下降5.5%,环比下降0.4%。 1—9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2%。 转自:中化新网
2025-10-20 10:36:06 阅读量:0
当机器人灵巧地穿针引线,当AI缝纫机如同“老师”般思考优化生产流程,全球规模最大的2025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以下简称“CISMA2025”)向世界展示的,已远不止是机器本身,而是一场关乎整个制造业未来的深刻预演。 9月27日,为期四天的CISMA2025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这场以“智慧缝制赋能产业新质发展”为主题的行业盛宴,不仅以创纪录的1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和近1600家海内外展商的规模彰显了其全球影响力,更以层出不穷的尖端技术与智能解决方案,向业界清晰地描绘了缝制产业迈向数字化、自动化的未来蓝图。 智慧觉醒: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质变 在E1展馆的核心区域,杰克科技旗下的Aitu艾图展位被专业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无人化”缝制演示:全球首款AI缝纫机艾图Ai 10缝纫机正通过机械臂自主完成从取料到缝制的全流程作业,没有熟练工的操作,只有机器精准地运转。展台上的人形机器人更是吸引了无数人关注,快门声此起彼伏。 “在天眼狐AI视觉系统与AI全数字柔性送料技术的支持下,Ai 10已实现‘掌握人类经验’,不再是传统工具,而是能学习、思考,能真正理解车工操作技能的智能设备。”艾图产品总裁胡文海的介绍道出了行业变革的核心。这款拥有50多项首创技术、申请300多项专利的AI缝纫机,打破了德日品牌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在2025年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上,该产品更是凭借创新成果荣获“2025IFA人工智能产品创新金奖”。 智慧化的浪潮席卷每个角落。在衣拿智能的展台,9A系列AI智能吊挂系统正实时优化着整条生产线的物料流;在力克的“智慧裁剪房”,ValiaFashion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跨地域工厂的协同生产。自动化、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将以往蓝图中的“黑灯工厂”加速变为可触摸的现实。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杨晓京表示,AI技术对缝制机械行业的促进作用,正在从单机智能化向全流程协同演进,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与质量追溯。让缝制设备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与工艺自匹配能力,提升复杂工序的自动化执行精度。同时,AI算法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可实现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和产能智能调度,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与生产效率,加快推动缝制机械行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技术攻坚:破解行业痛点的“单品冠军” 如果说AI与自动化构建了未来产业的骨架,那么针对细分领域痛点的极致创新,则构成了驱动产业前进的坚实肌理。穿梭于各展馆,记者发现,解决特定痛点的“明星产品”成为吸睛焦点,它们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精准突破。 在上工申贝的展台,“全能王3”S60平缝机前排起了长队。一位来自广东的服装厂负责人亲手试缝厚度仅0.04毫米的羽绒服内衬后惊叹:“线迹平整无皱,这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生产难题。”这款灵感源于航空航天与顶级超跑设计的产品,真正实现了从超薄丝绸到6毫米厚重牛仔的“无障碍缝制”。其双步进电机系统可实现0.1毫米精准控制针距,AI智瞳底线管理系统更能实时监测底线余量,精准至2.5厘米,将返工率降至无限接近于零。 另一旁的美机展台,“过坎王2 X10Tf-B”的演示同样引人注目。面对不断变化的面料,设备在0.1秒内就能完成感知并自适应调整,完美应对“小单快反”的订单挑战。美机科技集团在同期举办的全球发展大会上,进一步发布了无鸟巢快单王、无油X10包缝机等4款智能缝制新产品,展示了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持续突破。 在环保与精密制造领域,浙江多乐缝纫机的“B310-W1不漏油缝纫机”通过重新设计机头结构实现无油运行,从根本上杜绝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油污问题。其针杆系统融入航空材料技术,展现了中国制造在基础材料领域的进步。 跨界融合:缝制技术的边界突破 如今,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升级趋势愈发显著,下游产业对工艺精度、产品质量、面料适配性提出多维、动态、“小单快反”的严苛需求,缝制设备的应用场景正在爆发式扩张。 在汇宝科技的展位,新推出的867E系列产品采用全数字化控制,具备穿刺力强、无油润滑等先进特性,满足了现代制造业对厚料缝制的高标准需求。“PC867E、PC868E两款综合送料步进平缝机设备直击汽车座椅、航空航天、高端箱包等厚料场景痛点,希望能为下游用户带来效率与品质的双重跃升。”该展台负责人表示。 家用缝制设备领域同样迎来创新突破。飞跃缝纫机推出的新能源充电式家用缝纫机,精准契合欧美市场“轻量化+智能化+环保”的需求趋势。这款产品不仅摆脱了电源线的束缚,更配备静音马达,符合欧盟能效标准,成为手工爱好者与家庭用户的理想选择。来自德国的经销商表示:“飞跃产品的创新性和稳定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自动包缝穿线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充电式家用机的环保设计也非常符合欧洲市场需求。” 此外,上工申贝推出的“极速先锋王”N550以每分钟7000转的最高转速,展现出极限制造的可能性;杰克科技则通过智能裁剪房与智能吊挂系统,构建出“软硬件协同”的智能生产闭环。在展馆的各个区域,中国企业纷纷展示了从单机智能到整厂集成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产业链的整体进步。 数据印证:展会成果彰显行业活力 作为本届展会的重要环节,“CISMA2025主题示范产品”评选结果在论坛现场正式揭晓。经过专家评审与观众现场投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最终授予包括“LS-7051DS单片罗纹机”、飞跃FY777多功能电脑缝绣一体机、杰克全速过梗包缝机等75项产品“主题示范产品”称号。 展会上的各项数据也彰显出我国缝机行业的活力。据主办方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数据统计,整个展期累计参观人次达101297人,首次突破10万大关;观众进馆总数91314人,较上届增长1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观众规模达到10016人,同比大幅增长70.3%,彰显出CISMA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与全球吸引力。 参展商普遍反映展出效果“远超预期”。众多下游知名品牌企业组团观展,超过半数客户直接携带面料样品到现场寻求解决方案。一位意大利采购商表示:“我们专程来到上海,就是为了寻找能够提升生产线智能化水平的解决方案。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令人惊叹。” “从‘制造’迈向‘创造’,从‘传统’升级‘智能’,CISMA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国际化高端平台的引领作用。”杨晓京表示,“可以说,CISMA已成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为世界搭建的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是以技术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链融合发展平台。通过主题产品评选、海外经销商评选、国际合作论坛、科技发展论坛、高校数控大赛等多层次活动,CISMA将持续提升平台功能与影响力,加速全球一体化缝制产业体系形成。”(记者 王薛淄) 转自:消费日报网
2025-10-20 10:32:37 阅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