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采购
企业
发布时间:2022-01-14 09:01 发布单位: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大足区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于2021年11月10日经区第二届人民政府2021年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大足区数字经济“十四五”
发
展
规
划
(2021—2025年)
目 录
前 言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经济形态。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方兴未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十四五”时期是大足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大足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腹地和重庆主城都市区的桥头堡城市,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重庆倾力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贡献大足力量。
围绕全区“4433”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大足区数字发展现状,根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重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2021—2025)》《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大足区“十三五”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是大足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区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的思路,全区数字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4.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网络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建成4G基站4000余个、5G基站1100余个、基站站点260个、通信电力机房30个、铺设通信光缆600公里,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光纤通达率均达100%。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有序推进五金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及五金行业二级节点建设,完成云码系统、二级节点激光打刻行业应用小程序系统、门户网站、供应链系统的研发、测试和上线工作,4家企业的ERP系统上线,累计入驻平台企业10家、上线运行企业5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推进。引导50家企业加入“上云”提升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协同化发展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数字产业化稳健起步。数字经济发展载体及平台不断蓄积。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新认定区级科技平台12家,有效发明专利达到295件,成功创建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重庆)中心大足分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加速发展。引进集成电路、光学光电、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智能产业项目26个,国内首个大型智能网联汽车综合试验基地建成投用,中西部首条6寸硅基氮化镓外延片生产线顺利投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亿元、增长21%。集聚一批优质市场主体。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100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家。大足石刻文创园签约企业130家、协议总投资300亿元,被评为全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引导200余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成数字化生产线50余条、数字化车间8个、智能工厂2个。服务业数字化加速发展,淘宝大学渝西培训基地落户大足,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75家,大足云智慧市场入驻商家508户。农业数字化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创建1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示范镇、5个示范村、6条精品观光线路,宝顶镇慈航社区、拾万镇长虹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治理数字化深入推进。政府管理数字化不断加强。2020年,全区行政许可事项即办件比例提升到48.56%,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事项占比提升到83.78%。落实高频事项跨区县“全渝通办”236项、“跨省通办”58项、“川渝通办”95项。城市治理数字化不断提高。城管覆盖面达90%,创建市级智慧教育建设示范学校16所,完成“应指工程”补点扩面、背街小巷视频监控建设,公安自建治安监控达1435个、人脸卡口169个、车辆卡口484个,智慧警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服务数字化不断提升。健康大足建设有序开展,打造“婚检+孕优”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全市首个区县“互联网+智慧民政”系统平台上线运行。
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十四五”期间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主要是:
一是数字产业发展规模不大,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考核中,大足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偏低,数字产业化与其他区县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二是传统产业转型不充分,大足区五金等传统产业多数仍处于生产链前端、价值链低端,发展数字经济还面临平台少、流程慢、整合差、意愿低等问题,亟需搭平台、建载体、调整重大技术变革。三是数字经济人才不足,本地化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且受限于重庆主城的虹吸效应,数字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外流现象明显。四是数字经济创新能力不强,现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主要涉足传统行业领域,缺少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难以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五是政府数据壁垒仍然存在,“数据孤岛”现象较为明显,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供应等前后端系统尚未打通,数据驱动型生产经营开展较少,数据要素资源作用发挥不够。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积极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从国际大势来看,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向社会经济各领域渗透,正在加快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数字技术有效利用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已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大足区发挥比较优势,更好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增长的强大驱动力。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前所未有地重构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国内多个省份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强省作为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头号工程,倾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数字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加速发展,为大足参与数字经济区域合作、深化数字产业分工协作、融入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大格局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重庆正处在发展数字经济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数字经济发展,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重庆,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向两届智博会致贺信。先后获批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先后实施,多项国家战略的集成叠加效应和数字经济领域改革发展先行试点,为重庆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持久的动力保障。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既是重庆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大足发展数字经济指明前进方向、带来战略机遇、注入强大动力。
大足正处在发展数字经济大有可为的重要窗口期。大足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和支点,是推进川渝协作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大足作为西部五金之都和中国重汽摇篮,拥有双桥经开区、大足工业园区、大足高新区、大足石刻文创园等发展平台,拥有五金、汽摩、静脉、智能、文创等特色产业,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市委、市政府给予大足发展的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市场预期、社会预期,为大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迎来了重要的窗口期。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出发点,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力,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据资产化为主线,加强融链、串链、改链、创链,促进要素融合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建设,打造先发优势,优化区位环境,着力将大足打造为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为重庆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贡献大足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数字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数字经济要素资源的直接配置、对数字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初期的市场失灵、缺位问题,扩大政府服务供给,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撬动企业研发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数字产业化发展中的头雁作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入驻或在大足设立区域性总部,带动数字产业优质市场主体向大足快速集聚。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组织策划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探索经验做法和解决方案,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全区已有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多元推进。坚持将创新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着力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激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内生动力,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和力量,发挥平台载体、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叠加效应,构建大足数字经济发展的多元支撑格局。
——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大足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的桥头堡城市等优势,扩大开放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速数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向大足聚集。坚持将融合贯穿始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产业融合、区域融合、产城融合,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紧扣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定位,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统领,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据智能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数字经济对大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全区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要增长极。
——数字基础设施上层次,建成主城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区。5G、数据中心引领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铁公基”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到2025年,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5G基站达到3000个,千兆宽带家庭普及率占比达到30%。
——数字产业化上规模,建成全市具有重要影响的数字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引进和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累积达到70家,新增国家级、市级数字经济双创平台、研发平台5个以上,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光学电子、工业机器人、数字内容等数字产业成为市内有影响的产业名片。
——产业数字化上水平,建成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达到270亿元,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次产业重要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车间达到25个以上、智能工厂达到5个以上,规上企业上云上平台占比超过90%,打造五金、汽摩、装备制造、静脉四大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在全市乃至全国引领示范效应明显。
——治理数字化上台阶,建成全市县域治理数字化改革试点先行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和服务领域应用持续深化,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民生服务、生态宜居、社会治理、政务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率达到90%、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停车、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水务等场景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力争成为全市县域治理数字化改革试点先行区。
展望2035年,全区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总量将再迈上新的台阶,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创新人才高度聚集、优势创新要素不断汇聚的现代化数字产业体系;产业数字化取得重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重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持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达到新高度。
表1 大足区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总体
规模
数字经济增加值(亿元)
105
350
预期性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15
35
预期性
数字
产业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3
8
预期性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6.3
8
预期性
产业
数字化
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65
预期性
数字化车间(个)
8
25
预期性
智能工厂数(个)
2
5
预期性
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亿)
0.013
5
预期性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46
85
预期性
优势特色产业智慧农业示范点(个)
4
10
预期性
治理
数字化
政务服务事项“全网通办率”(%)
84
90
预期性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比例(%)
/
40
预期性
智慧医院数(个)
1
2
预期性
信息基
础设施
5G基站数(个)
1078
3000
预期性
千兆宽带家庭普及率(%)
4
30
预期性
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台)
100
500
预期性
第三章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5G、千兆宽带、数据中心为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应用,巩固筑牢大足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第一节 升级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规模化部署5G网络。紧扣《重庆市加快推动5G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大足全区5G网络建设,加大车站、体育中心等重点窗口区域,学校、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的5G网络覆盖。创新“5G+”场景应用和商业模式,推动5G在超高清视频直播、VR/AR、智慧旅游、无人驾驶、远程诊疗、智能制造,智慧园区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市政、公路、铁路、电力等设施融合部署,推动5G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资源“一张图”规划建设。
优化提升宽带互联网络。大力推进千兆光纤宽带接入网络进园区、进小区、进家庭,重点面向AR/VR、超高清视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产业领域拓展应用空间。加速推动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城域网和接入网、广电骨干网IPv4向IPv6演进升级,不断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加快布局算存基础设施。统筹全区数据存储设施建设,打造全市区域性大数据存储中心,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建设专业性数据存储分中心,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兼容、上下联动、平滑扩展的数据存储设施体系。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建设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就近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满足实时业务、智能应用的低延迟、高传输速度等敏捷连接需求。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快云边协同网络建设,推动计算设施与宽带网络间优化匹配、有效协同,提升大数据智能计算的实时处理与执行能力。
第二节 深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智能物联感知设施建设。以5G、NB—IoT、e—MTC、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各类传感器在桥梁建筑、地下管廊、交通设施等重点场景规模化部署,建设全面覆盖、动态监控、快速响应的城市感知体系,打通城市感知“眼耳鼻”。加快推进移动物联网部署,构建以位置感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和位置计算网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打造城市物联网平台,提供城市级的物联网设备管理、数据汇聚、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等服务。
推进数字化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鼓励企业运用IPV6、工业PON、5G等技术和新型工业网关、边缘计算等设备,部署建设灵活、高效、稳定的企业工业网络。推进五金产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向上对接重庆顶级节点、向下连接企业节点,建立全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全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推动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其他区域和行业分中心之间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建设全区工业互联网态势感知平台,接入全国“国家—行业—企业”三级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体系。
加快构建城市智能中枢体系。持续推进“数字大足”云平台及配套同城灾备、同城双活、异地灾备数据中心和多云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容器、微服务等原生技术创新应用,提升云端开发、部署、运维、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围绕智慧应用建设政务服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主题数据库和部门数据资源池,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大足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载体平台。建设城市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为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提供共性技术、业务协同、知识模型、安全保障等基础性、支撑性服务,打造城市级“能力中台”。
第三节 加快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设施建设。以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大足石刻文创园为综合创新引领,以各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创新源,打造梯次布局、高效协同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深入实施“一个重点企业一个研发平台”专项行动,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围绕五金文创、高端装备、智慧汽摩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加强与集团总部的研发合作,争取集团公司研发中心落户大足或在大足设立研发分中心。
强化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区域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搭建一批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区内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试验推广、产品研制、质量检测、设备共享、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数字经济企业共建概念验证、孵化育成等面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网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实现“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围绕自动驾驶、车联网、无人配送等复杂场景应用,加快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试验验证平台。
专栏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5G通讯设施。实施大足城区、双桥经开区、大足石刻景区、工业园区、重要公路干道、乡镇及重要区域5G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5G通信全覆盖。到2025年,5G基站数超过3000个,重点场所5G覆盖率达到100%。
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大力推进千兆光纤宽带进园区、进小区、进家庭,推动城市和农村宽带提速,实现“城区千兆进家庭、乡村百兆进农户”。到2025年,千兆家庭光网覆盖率达到30%。
充电基础设施。在城区、重点景区、重点场镇、交通节点镇街等重点区域分年度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五金产业二级标识解析节点。推进五金产业二级节点建设,统一标识编码体系,有效连接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国五金制造企业提供标识注册、标识解析、运行监测等服务,实现数据全国无障碍的互联互通,推动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协同。
数字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国家火炬重庆大足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盛泰光电、艾博瑞威轨道交通设备、桥丰五金、施密特电梯、瀚德高科机器人、凯瑞电动汽车等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新建企业研发平台15个。
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大足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锻打刀剪中心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作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建设科技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刀具升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及公共热处理平台、电商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等试验验证及科教平台建设。到2025年,建成专业化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平台20个。
第四章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提档升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文化旅游、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全面调优调特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第一节 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
建设文化旅游“一中心三平台”。推进数字经济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智能化旅游设施共建、数字化旅游信息共享、数智化旅游企业共治,依托大足石刻旅游开发区构建“旅游大数据中心+前置营销平台+游客服务平台+行业管理平台”的全域数智旅游“一中心三平台”总体架构。重点围绕大足石刻文化旅游,全面汇聚旅游企业、相关机构、从业人员、游客等行业信息,广泛采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要素资源信息,实现旅游相关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处理以及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功能,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提升文化旅游数字化营销水平。加强宣传推广以一部手机游大足APP、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为核心的大足全域旅游数字化营销矩阵,将其打造成大足全域旅游营销与服务门户,全面覆盖游客在大足区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需求。依托“一中心三平台”,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营销主题,开发旅游产品,推动旅游行业的营销创新和产品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和营销,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推动本土化的自媒体营销平台(企业)建设。
提升文化旅游数智化服务水平。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建设数智旅游服务平台,全面覆盖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综合需求,提升游客体验。利用5D影像、3D建模、3D全息投影、裸眼3D、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主流虚拟技术,建设云游大足虚拟体验中心,重点开展大足石刻、十里荷棠、龙水湖等一批互动性强的虚拟体验示范项目,提升游客沉浸式观赏体验。
提升文化旅游数智化管理水平。广泛采集旅游产业宏观经济数据,以及企业经营和游客消费等微观数据,监测行业动态。利用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强对游客量、旅游舆情、游客行为、游客消费、客源地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和预警,全面了解游客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涉旅企业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