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访问重庆市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登录 免费注册
平台首页 用户中心 开放平台 服务热线:400-008-2859

银行:拥抱金融科技,谨防流氓行为

融资政策 / 作者:龙智造工业云 / 来源:网络 / 浏览:505

20

2019-02

       前言
:前段时间,因为某款CMS(内容管理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笔者安装使用了某浏览器软件的旧版本(新版本不兼容)。本来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但这款浏览器会在未经本人确认的情况下于第二天进行静默升级。这样,笔者不得不卸载该版本,重新装回旧版本,如此反复好几次之后,笔者删掉了该软件了部分文件,才得以告别这个烦恼。


       这只是一款浏览器,若是一款手机银行的APP也是如此,用户们该会有多崩溃?


       以笔者有限的阅历来看,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但这并不意味这我们不需预防。


       我们知道,银行拥抱科技的诚意是有的,态度也是相当的积极,所以,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发展和应用也十分迅速。手机端应用、互联网理财都已十分普及,成为银行的标配。科技就这样给银行的金融服务输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在便利的边界上,我们又容易染上互联网科技的流氓习气。


互联网科技的流氓文化


        早期的互联网科技处于“狂魔乱舞”的草莽时代。


       木马、插件、关不掉的广告、欺诈曾横行无忌,“流氓软件”在那时诞生,并被一些互联网公司“发扬光大”。要点名吗?


       3721算一个。它被称为“我国第一个并且是最大的流氓软件之一”,互联网界的大流氓头子。


       从那时开始,插件和木马安装方面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套路:捆绑安装、反复提示、无法卸载等,用户们怨声载道。


       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这类互联网"病症"已经得到缓解,但没有完全消失,笔者前言里的介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侵犯隐私,霸王条约,欺诈行为并不少见。最近,“爱情银行”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很明显。


       这类未经用户允许,而随意践踏用户权益的行为,都是在以科技的名义“强奸”用户的意志,这是“科技强奸”。


       我们需要预防的是,不要让拥抱互联网科技的相关行业受到波及,比如银行业及相关。


       近日,某款金融类的手机APP就因为产品漏洞而自动获取敏感图片,收到用户的投诉,并在网络上发酵,对产品的声誉带来极坏的影响。


 


银行发展金融科技需要预防的几个流氓陷阱


       银行在用互联网科技武装自己的同时,也很容易被某些行业潜规则带进沟里。特别是以下三种:


       大数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和获客是划等号的,而随着获客成本的不断攀升,批量用户数据的直接获取和利用就成为一个更为粗暴而低廉的获客手段。


       但数据安全的病症一直不怎么乐观。从Facebook 8700万用户数据被滥用而引发的全球诉讼,到万豪酒店喜达屋约5亿个人数据被窃,再到各类网贷个人信息泄漏事件,都暴露出严重的数据安全形势。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很多数据的获取和利用并不合规合法,这给银行的很多金融业务带来不小的障碍,甚至成为向用户耍流氓的陷阱,这是需要银行好好把握的。


       智能投顾
,人工智能,简单地理解,是金融系统软件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给予用户更为合理的投资建议。也就是说,一旦用户习惯了智能投顾的投资习惯,很容易被动接受智能投顾的投资建议,进行资金分配。


        这个时候,用户们就极容易被某些流氓平台伤害。


       智能投顾是一个起步没多久,也不太成熟的产品类型,各家银行都在积极研究。不过,就目前的用户体验而言,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美好。


       有媒体报道称,智能投顾在美国颇受欢迎,但在国内依然有不少问题,有用户抱怨,收益率超过4%更是少之又少,很难跑赢CPI,再加上相对于货币基金来说,相关产品又要支付高昂的手续费,使用智能投顾理财,新鲜归新鲜,但收益难看见。


        区块链,
在国内银行业,相比于那些发币、炒币的行为,银行的区块链项目更为务实。


       笔者去年采访江苏银行区块链负责人时,他拒绝谈及任何关于虚拟货币的相关问题,而只愿意涉及区块链技术在票据、跨境支付等更为务实的业务的话题。这或许也印证了马云的那句“比特币是泡沫,而区块链不是。”


       区块链的应用尚未完全成熟,也是极易陷入疯狂的时期,好在现在银行对其保持着理性,暂时没那么容易变得“流氓”。


“金融强奸”


       在银行业领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风控的严格要求,所以科技创新的项目才不会那么激进,银行科技特别坑用户的行为远没有网贷那样普遍。


       但我们依然需要强调的是,在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要谨慎把控自己的欲望和用户的需求。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服务”用户,并给用户带来不适的行为,都是在以金融科技的名义“强奸”用户的意志,这叫“金融强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我们的银行业不会蠢到那一步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