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访问重庆市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登录 免费注册
平台首页 用户中心 开放平台 服务热线:400-008-2859

万盛,将这样推进科技创新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作者:龙智造工业云 / 来源:网络 / 浏览:117

15

2021-06
       6月11日,全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为我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立足万盛实际,聚焦主攻方向,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打造“一城三区一极”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立足万盛打造“一城三区一极”目标定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加快构建“一区两工程三中心”为主的创新平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十三五”末基础上翻一番,建设成为渝南黔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工业创新发展高地。

一 聚焦主导产业,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吸引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

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创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

紧扣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发力招才引智,吸引更多高端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研发团队集聚万盛,探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着力增强制造业原创性和共性技术供给。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引导企业主动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在研一批、开发一批、上市一批”新产品滚动开发模式,加快推动技术和产业迭代升级。

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着力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

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创建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5G天馈线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持续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突出抓好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两化”融合,鼓励区内优势企业加快建设并应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分行业、分阶段“上云上平台”。

二 聚焦产业链条,加速推动补链成群

打造重点产业集群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先进材料、锂电、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五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以五大优势产业为主、N个特色产业为辅的“5 N”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

实施“12345”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努力培育形成“1个百亿级企业、2个五十亿级企业、3个二十亿级企业、4个十亿级企业、50个亿级企业”发展格局。

精准优化产业链条

围绕“玻璃、能源、天馈线、锂电、电子元器件、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镁铝合金及两车配套、装配式建筑、现代农产品加工”等10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链长制”,建立“一名总链长、一名链长、一条产业链、一个链主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机制”的工作模式。

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弱链”变强,着力育企强企、招群引链、补链壮群。

树立特色品牌优势

大力实施制造业品牌培育行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行业标准,让更多国家级、行业性制造品牌集聚万盛。

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做精做细产品和服务,以工匠精神保障质量和信誉。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全面提升万盛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 聚焦平台建设,着力夯实发展载体

联合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严格对照相关规划,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优化升级,建设全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基地,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平台

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持续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增产增效。

拓展优化园区空间,坚持产城景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增工业园区面积5平方公里,园区工业集中度达90%以上。特别要打造好玻璃新材料、3C锂电池、镁铝合金等三个创新研发中心,使之成为西部地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标杆。

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发挥万盛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通道优势,不断扩大万盛制造“朋友圈”。

加强与主城新区各区产业发展全面合作,协同建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

全面推进与渝南黔北地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合作,加快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

四 聚焦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作用

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组建领军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精准培育、精准扶持。

加快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引导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

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构建重点突出和梯队完善的链式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

用好科创大厦等孵化器载体,推进盛慧众创建设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构建“众创空间 孵化器 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

持之以恒强化企业服务

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着力实施好1亿元创新资金池工程,加大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加强水、电、气、讯、地等要素保障,大力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为企业解难题。

加强财政、税费、金融等政策支持,扎实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五 聚焦“第一资源”,构筑人才智力支撑

筑巢引凤聚集人才

搭建发展平台,全方位培养、引进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入实施“招商 引才”捆绑行动,以高质量创新项目吸引高质量人才。

实施更加开放的多层次、个性化引才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区发展。

完善机制激励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加强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技工作者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贴心服务温暖人才

各级有关部门要当好创新人才的“服务员”,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让创新人才能够凝神创新、聚力发展。

提高人才服务能力,解决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看病就医等后顾之忧,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