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访问重庆市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登录 免费注册
平台首页 用户中心 开放平台 服务热线:400-008-2859

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

文章代笔 / 作者:龙智造工业云 / 来源:网络 / 浏览:196

01

2020-04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成渝如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1月8日,在市科技局、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举办的“创新渝论”沙龙上,来自我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要精准发力而不是面面俱到
 
  “要以全国视野乃至全球眼光来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对于如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梁震认为,要知己知彼、精准发力。“重庆的产业技术很好,成都的科研实力很强,可以从国家层面上让两地在某些共性领域形成协同,实现精准发力。”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福敏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明确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目标和任务,一定要聚焦,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才能在全国领先,具有全国影响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两地联合,今后更要走向融合,要从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着力、扫除障碍。”
 
  “要在全局范围,以全国视野乃至全球眼光来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不仅仅是围绕成渝两地,要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具有带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就要从全局来考虑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放眼全球,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价值和作用。
 
  资源、资本、平台三大要素必不可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聚集人才等创新资源。”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永刚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城市区位有多好,资源有多丰富,但是创新能力上不去,就没有发展后劲,没有未来。
 
  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他提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聚集创新资源,不仅是人才,还有高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团队等载体,“光有人才还不行,引进一个专家能解决局部问题,但难以解决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问题,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聚集创新要素。”
 
  其次是要有资本。短期要依靠风险投资基金来支撑创新很难,需要靠政府、行业投入资本孵化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支持有能力的创新团队。而且,这些创新基金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不是分散使用。
 
  再次是要有平台。围绕重庆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由市级层面牵头搭建创新平台,让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可以共享。
 
  他认为,上述三大核心要素都具备了,才能真正孵化出重大成果。另外,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强对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完善配套的人才政策等都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看来,任何一个科技创新中心都会有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并且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该要打造国际性运作的大学,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搭建人才平台和研究平台。
 
  现代技术和传统产业要融合发展
 
  “重庆在选择科技创新模式和路径时,更应该强化现代产业技术创新来引领。”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首先要把自己建设好。”明炬说,在这过程中,重庆应明确到底要走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模式和路径。
 
  在他看来,科技革命时代,科技创新的道路从原来串联式向并联式发展,不是只能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变革,而是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引发科技创新。也就是说,既可以从基础研究引发,也可以从技术引发,甚至从产业引发。
 
  对于重庆来讲,创新优势在于具有强大产业基础,但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提档升级,现代技术和传统产业要融合发展。为此,重庆在选择科技创新模式和路径时,更应该强化现代产业技术创新来引领。
 
  “希望有更多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能够落户重庆,带动产业发展、创新发展。”他表示,在把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设,特别是依托大学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设,这条路径也许更适合重庆的科技创新。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崇举表示,重庆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面和点的关系。这些年重庆在引进人才、研发投入(R&D)、创新创业方面进步很大,但是从点上来看,还应该更重视高端人才团队建设,集中优势兵力、协同进行在全国有领先地位的产业和技术攻关,既要重视面,也要在点上有所作为。
 
  第二是新和旧的关系。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应该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提升之间的协调。要让一些传统的优势技术、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演进成为创新龙头企业,就要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
 
  第三是人和产的关系。引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重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重庆提出到2022年累计引进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渝布局研发机构,下一步重庆要突出引进研发机构的针对性,实现引进研发机构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